source: Unsplash

想要做好時間管理,就先不要管理你的時間 ⏰

Kathryn Wang

--

看著草稿匣裡躺著一篇今年一月份擬稿、同樣也是談時間管理的文章,標題跟架構都有底了,但它一直被放置到現在才重新出土。不是因為拖延,而是當時我實行的時間管理系統有個缺陷,它雖然讓我生活的各個面向從擠成一團的毛球逐步織成還不錯看的編織品,可是我也發現到一旦把這些編織品擺在一起,就會少了相關聯的主題性,看不出脈絡。

直到七月份導入「子彈筆記」的框架概念後,不同任務之間才有了可以依循的主軸。過去我的時間管理系統只有針對「做什麼」的管理,子彈筆記讓我融入「為什麼」的管理。

經過這次迭代,終於意會到電腦玩物在《時間管理的 30 道難題》說的:「時間管理比起專案管理,更像是產品設計,我們是在設計人生的產品,並且讓這個產品發光發熱。

時間管理並不是要你管理時間,而是管理你的「價值排序」,在排序中試想為什麼它留下、它在前、它佔比多,從而建立和完善個人的價值觀準則。

文章架構一、時間管理不是生活必需品,直到它能為你創造價值
二、無形的時間具象化後,才會對時間的重量有感
三、比起生產力筆記法,更像是精神嚮導的「子彈筆記」
四、為自己設計一套 Notion 子彈筆記模板

一、時間管理不是生活必需品,直到它能為你創造價值

想著要做時間管理之前,一定要先思考「為什麼我需要時間管理?」,我在一年多以前的生活,沒有任何時間概念在裡頭,但這不表示我的執行力低,志祺七七在影片〈錯估時間害你只能一直趕死線?時間管理 3 大常見問題一一破解!〉提到:「時間管理跟執行其實是不同的問題」,我幾乎不會遇到拖延問題,也不會讓自己停留在原地太久。

只是在高行動力之下,潛藏著「背後目標、時程安排、休息恢復」的缺乏,我發現很多事我只是想完成它,但說不出個明確的理由,我也沒有為這些事估時,所以佔據生活的時間比想像中的長,想要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又會認為我只是在逃避那些我該埋頭去做的正事。

「我需要一套系統來讓我更好的掌握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控制」,被這樣的動機驅使,我開始看了一些時間管理的影片、文章、書籍,根據個人特性調整時間管理方法,那些原本缺乏的三個元素,現在都完整了。

目光如果只放在「學習怎麼實踐時間管理」,就很容易忽略思考「時間管理能為我帶來什麼價值」,電腦玩物在〈不要把養成時間管理習慣當成目標〉強調:「時間管理只是一個手段」,我關注的不是我有沒有把該做的事情都填寫在行事曆上、這些事情有沒有照著預期計劃走,反而是生活品質有沒有提升,不只同時顧及工作、學習跟玩樂,也有和真正重要的人相處。

二、無形的時間具象化後,才會對時間的重量有感

讓我們回到我還沒有建構時間管理系統的一年多以前,那時候為了對現況有更清楚的認知,我先在 Google Calendar 把日常活動全部都記錄下來,盤點我到底都把時間花在哪裡。從一片空白畫面開始,用不同顏色的日曆區分,逐步填上「通勤 / 吃飯 / 工作 / 洗澡」這些例行事務,再陸續補上「學習 / 運動 / 家事 / 休息」等其他活動。

抽象時間變成可見的塊狀後,我才驚覺到「原來一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這麼少 🥲」,從完全沒有紀錄習慣,到連續記錄超過一年,練習觀察各種事件類型分別佔據多少比例、如果當下有多個事件衝突我會怎麼選擇、選擇後的心理感受等,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對「時間運用」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想法。

在 Google Calendar 記錄所有日常活動 🖊

1️⃣ 我能夠恣意活用的時間資源,比我想得還要更稀缺,日常會更有警覺心,盡量減少對自己效益較小的活動,投注在長、短期價值較高的任務上。

舉例來說,以前我很喜歡跑各種社群講座,有時候是真的對主題有興趣,也有時候只是想認識新朋友,現在會評估現階段對我而言,「輸入新資訊」和「建立人脈」哪個比較重要,再決定要參加哪種性質的講座。

2️⃣ 如果沒有特別排定休息時間,很容易發生兩種狀況,一是太投入於工作和學習,忽略跟身邊重要的人相處,二是在休息的時候難以全然的放鬆,不斷想著我現在是不是休息太久了、需要動手做點事。

為了有效保留生活留白,我現在會事先規劃「好好休息」的時間,甚至週末有一天是幾乎斷線的(遠離螢幕),也因為這段時間的任務就是盡量放空跟享受,認為自己不事生產的罪惡感大幅減低。

3️⃣ 密密麻麻的計畫看似侷限了自己,實際上它讓我感到更自由,我可以根據下週的忙碌狀況,預先做好心理準備,也能大致檢視生活各面向的分佈,更好的拿捏平衡,保持穩定又不至於疲憊的精實狀態。

本來我一直有個迷思,認為沒有計畫的活在當下是最自由的,這是因為我把計畫看作是僵硬的束縛,但計畫其實是可以隨著環境和自身變化跟著改動的,我不會死板的要求自己準時執行任務,計畫對我來說是一條理想路徑,確保絕大部分的時間區段都能夠為我創造和累積價值。

📌 延伸閱讀我對「休息」的重新解讀和版本迭代

三、比起生產力筆記法,更像是精神嚮導的「子彈筆記」

利用 Google Calendar 建構時間管理系統,已經順利解決大部分的時間運用問題,不過它有一個缺陷是我在執行近一年的時候才意識到的,那就是即使我在預先安排計畫的同時,做到價值的評估和取捨,這些「價值」還是偏向「單點式」,沒有上層目標把它們串聯起來。

我需要理出一條價值脈絡,讓我知道這個價值對我來說有什麼樣的影響力、了解價值跟價值之間的關係與連動性、尋找槓桿點在哪裡。

「子彈筆記」(Bullet Journal) 的基礎框架填補了過往系統的缺口,「年/月/週」三個時間軸的目標和任務更緊密的呼應,它也幫助我能夠快速瀏覽過往發生的事件和想法,從全局到細節都顧及到了。

根據子彈筆記創始人 Ryder Carroll 在《子彈思考整理術》的說法,子彈 (Bullet) 的用字反映出系統的速度、效率、傳統、目的性,但它並不全然是一套生產力工具,它是「將生產力、當下的心念與有意識的行為整合到一套有足夠彈性、可隨意調整,而且最重要的,高度實用的架構。」

書中介紹架構的篇幅不多,反倒主要是著墨在和架構相輔相成的「思維」,教你面對不完美、無法控制的事物、難以避免的惰性,Ryder Carroll 認為「不論你希望多麽有組織,生活的本質就是混亂,而且不可預測。子彈筆記系統的目的是要擁抱混亂,而不是抵抗混亂。」

Ryder Carroll 也在進入正文之前先提醒「子彈筆記法並不是要你加快已經是高速輪轉的生活步調。」,比起筆記法,它更像是一位精神嚮導,它能不能做好它的本職,取決於你對它的信任度、跟它的互動方式和交流深度。

🎥 延伸影片What is The Bullet Journal Method?

四、為自己設計一套 Notion 子彈筆記模板

傳統的子彈筆記看重手寫的儀式感,Ryder Carroll 提到「相較於打字,手寫動作引發的一連串複雜觸覺運動,更能有效刺激人的心智」,不過我已經太習慣用 Notion 管理生活和工作,YouTube 也有滿多 Notion 版本的子彈筆記分享,參考了幾個影片後,就著手設計一套自用模板。

目前用這套模板已經完成 15 週的子彈筆記,最能感受到它的效果是在八月剛結束 WFH 的時候,日常要扣除兩個小時的通勤時間,週末還要空出一天跟男友見面,原本以為可用的時間會被擠壓,但跟著子彈週記事的指引,我完全沒有感覺時間變少了。只要看著週記事,就知道碎片時間可以拿來推進哪些事,這篇文章就是在各種場域(睡前的床上、書桌前、通勤路上)一點一點完成的。

⚠️ 提醒:以下為我的自用模板,結構與形式不一定能適用於你,重點還是在於身體力行開始實作,以及實作後的迭代更新

❖ 索引 The Index

  • 在索引頁面的置頂項目,我會簡單寫上今年的年目標,下半年因為膝蓋出了點問題,特別把一些健康原則寫在這裡督促自己。
  • 左下角的總覽 (Overview) 包含未來誌 (Future Log),紀錄未來要完成的任務,如果有排定時程就會移動到右下角的月誌 (Monthly Log),這時候就可以把它從未來誌裡刪除。
  • 總覽也有當年度的重點專案,前幾個月剛好歷經轉職,所有的求職進度和狀況、作品集設計和規劃、職缺和面試紀錄,都集中在同一個頁面管理。
  • 右下角的月誌可以快速切換到不同月份的首頁,我也新增了 Notion Template,只要點擊按鈕就可以快速產生一份新的月誌。

❖ 月誌 Monthly Log

  • 置頂項目會寫上當月的月目標,可能是年目標或未來誌裡的大專案拆解後的小任務,也可能是當月臨時安插的機動任務,接著會寫上這個月看到最能觸動我或最受益的一段話。
  • 中間的心理盤點清單 (Mental Inventory) 是將思考外化後的結果,「進行心理盤點的目的是要幫助你仔細清點堆積在你心裡衣櫃的思緒,其中有太多無用的責任,卻佔據了寶貴的心理與情緒空間」。只要分別寫上「正在做的事、應該要做的事、想要做的事」,思考這些事的重要和必要程度,就能清理掉一部分現階段還不用投注心力的事物,通常我會選擇直接刪除或者轉移到未來誌裡。
  • 下方的週記 (Weekly Agenda) 是每週記事的目錄,特別的想法和自我對話會寫在雜念 (Thoughts) 裡,同樣也是為了將思考外化,定期清理大腦。

❖ 週記 Weekly Agenda

  • 週記用來記錄一週七天的任務、事件、事件註記,子彈筆記最經典的設計就是「標記符號 (Signifiers and Custom Bullets)」,不同符號對應不同的項目類型,閱讀文字之前就可以知道它的資訊屬性。
  • 為了方便編輯,我直接使用 Notion 裡的勾選方塊和列點標誌,分別代表任務和事件,紅色背景的任務代表重要性較高、需要優先處理,黃色背景的列點註記代表衍伸的想法、觀察、靈感。
  • 如果有當天沒有完成的任務,我會寫上「> 10.12」代表移動到 10.12 這一天執行,或是劃刪除線,在後方寫上刪除原因,後續回顧就知道為什麼我選擇不執行這個任務了。
  • 每天我會花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為當天做簡單的覆盤,到了週末會用二十分鐘為下週建立好新的週記,負擔其實非常的小。

結語

我對執行時間管理的最大原則是——不要讓自己有「犧牲」的感覺,這也是電腦玩物在《時間管理的 30 道難題》開頭的其中一個篇章主題:

我們以為時間管理就是犧牲玩樂,犧牲休息,要刻苦地去把各式各樣的工作任務處理完成。時間管理不是犧牲,而是選擇為自己創造成果的方法。時間管理不是心靈雞湯的激勵,而是面對人性、環境中各種可能的阻礙,練習看到問題、轉化問題、然後常常重新設計自己的行動方式。

之前我以為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是用投入的時數來算,但經過一次和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Gipi 的對談之後,我得到了全新的觀點,他說「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不是時間上的平衡,而是快樂能量的平衡,在生活中遭受壓力後,有沒有另外一個地方能夠讓你展現能力?在工作沒有那麼忙碌的時候,生活中有沒有可以進行的其他活動?」

即使現在剛轉職進入新工作的磨合期,晚上和假日比較頻繁在加班,我也不認為這是犧牲,因為我知道這份工作對我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新挑戰帶來的痛苦也伴隨著快樂能量。當然我還是會幫自己安排適時適量的休息,該吃的美食沒有少吃、該看的電影沒有少看、該去的景點沒有少去,這背後都是有一套時間管理系統支撐,才有辦法做到。

對於本文有任何建議、回饋、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也可以透過我的 Facebook 聯繫我 🙌🏻

--

--

Kathryn Wang
Kathryn Wang

Written by Kathryn Wang

先好好過生活,才能好好做設計🌞 ig: @read_and_re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