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小孩快樂,你才快樂》即使痛苦也要學會面對真實的自己

Kathryn Wang
Mar 28, 2022

身為產品設計師,時常需要執行質化訪談,不斷追問對方「為什麼」來釐清話語背後的行為脈絡,觀察對方所在的場域、表情和肢體動作,解讀他可能在意什麼,挖掘出內心的痛點和渴望。

即使我會這樣對待受訪者,最近卻似乎很少向內探索自己,直到上個月底不得不面對我一直在忽視的人生議題,才意識到我的逃避型交友模式、在感情裡的兒童姿態、工作成癮,成形原因都能回溯到——家庭結構。事件明朗的當下我好像隻才剛要破殼的小雞,準備重新認識我和世界的關係 🐣

在吉本芭娜娜和平良愛綾合著的《內在小孩快樂,你才快樂》裡,兩人透過對談為彼此的記憶進行「清理」,找尋並接受所謂真正的自己,芭娜娜認為這就是人之所以誕生的原因。「唯有那些想走在這條艱辛道路上的人,才會拿起這本書。有些事情即使艱難,也必須正面迎視。(p.131)」,直視真實的自己一點也不輕鬆,不過內心的雜質過濾後,確實變得比以往輕盈了。

我們可以先不用這麼急著分析人生問題的解答,有時候只要好好回應來自內在小孩的聲音,生活的輪廓也就逐漸變得飽滿。

文章架構一、導正錯誤的夏威夷療法:荷歐波諾波諾
二、內向卻又渴望與外界接觸的矛盾內在小孩
三、大方接受有些事自己不會做也做不到

一、導正錯誤的夏威夷療法:荷歐波諾波諾

荷歐波諾波諾,聽起來好像小魔女 DoReMi 的咒語,在夏威夷語裡其實代表著「導正錯誤和失衡」,主要的實踐方法就是吉本芭娜娜(日本著名作家)和平良愛綾(荷歐波諾波諾的推廣者)在本書裡不斷來回進行的「對累積的記憶的清理」。

記憶指的是不知不覺間積聚於世界與內在的淤塞和謊言,而記憶的儲存庫就在「尤尼西皮里(內在小孩)」身上,對我來說比較玄乎的是,內在小孩「不只保存著我們兒時的記憶,更累積了宇宙誕生那一刻到現在為止所有的記憶。(p.24)」,荷歐波諾波諾認為我們承載著這麼大量的記憶。

當記憶透過你做出的任何舉動「重播」時,只要清理它,就能以靈感的形式獲得「神性智慧」,進而擺脫記憶對你的束縛。那麼清理到底要怎麼做?並不是強制遺忘這些記憶,你要做的就是好好照顧尤尼西皮里,或者是在心理默念四句話——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我愛你。

荷歐波諾波諾

由於本書的主軸並非介紹荷歐波諾波諾療法,僅有用六頁篇幅講述,看完後我還是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甚至懷疑「我的內在小孩記憶儲存量真的有這麼大嗎?」,不過我確實認同要定期清理累積在自身的髒污記憶,才有可能體驗到內在的清爽。

試著照顧一個值得照顧的生物,那就是「你自己」。幾乎每個人都會說,應該要愛護樹木、鳥兒,減少污染⋯⋯等等,但是卻很少人把自己同樣當成應該愛護的生物來看待。——《活著,在相遇中

二、內向卻又渴望與外界接觸的矛盾內在小孩

比起跟朋友或家人相處,我更偏好一個人行動,我能保有完整的和自己對話的時間,一切行程都不用受到他人影響而牽制,自己逛街、看展覽、看電影都不會尷尬。不過我還是會維持最低程度的社交娛樂活動,即使我知道自己不會這麼自在,甚至有時候好想趕快逃離,我想我是受到「與他人完全失去連結會不會像是個邊緣異類?」的恐懼驅使才這麼做。

平野愛綾在對話的起始就談到如果一直處於不習慣的人際關係或環境裡,會變得摸不透自己,「因為喜歡這個人、因為對方是朋友、是家人,基於這些理由而硬逼自己待在現場,忽視尤尼西皮里的聲音,一旦如此,便有部分事物不再順利運轉。(p.37)」,答應赴約跟提早離開的都是我,每每出現矛盾就讓我感到能量衰弱。

有個被我用各種理由推託很久的朋友的邀約,在我終於答應在她出國以前見一面之後,她推薦我做 MBTI 十六型人格測驗,測出來發現我是「看似合群卻很需要獨處的作家型人格 INFJ」,相關文章是這樣形容的:

他們內心深知唯有切斷與外界聯繫的時刻,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放鬆與休息。此外,也因為 INFJ 喜歡關心他人,那份親切常讓人誤以為他們是外向者,但實際上能與他們深交的人,少之又少。

這個段落似乎能解釋我的另一個矛盾,我很清楚我不擅長和他人深度交流,可是在看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又忍不住主動釋出好意關心,甚至還會發起一起吃飯的邀請,連我自己都誤會我是個排斥社交的變種外向者。

內向卻又渴望與外界接觸的性格,讓「文字」成為 INFJ 與外界交流的折衷辦法。因此比起言語,INFJ 更擅長利用文字表達自我。又有「作家型人格」之稱的 INFJ,其特點正是喜愛透過書寫將自己的體驗與他人分享,並期待自己能夠有助於人。

看到這裡才知道為什麼 INFJ 被稱為「作家型人格」,閱讀和寫作或許就是我「清理記憶」的方式,就像在運動完大汗淋灕的狀態,走進浴室淋浴再擦乾身體,看著鏡子裡有點疲憊但乾淨清爽的自己,當下肉眼無法察覺身體有什麼改變,只有長時間持續下去,才能堅定的說出「真的不一樣了」。

三、大方接受有些事自己不會做也做不到

我對現在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感到很滿足,幾乎完全符合愛綾在書中的其中一段描述:「人終究要在適合自己的地方、做適合自己的事情,處於毫無壓力的狀態,才能讓周遭的人感到幸福,體會到沒有絲毫抗拒感、沒有絲毫勉強的,魔法般的時光。(p.84)」,不過「魔法」的副作用是我對效率和生產力的迷戀,在高速輪轉的工作時光,我需要更高強度又緊湊的任務來讓我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價值,似乎出現了工作成癮的症狀。

為了治療工作成癮,我偶爾會思考在東部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的可能性,沒有計畫跟截止日、沒有目標跟指標追蹤、沒有待辦清單,一切安排就隨之心所向。與其說是思考不如說是妄想,各種現實考量的擔憂讓我遲遲沒有行動,說到底我還是無法面對「產品設計師」以外的身份的我。

愛綾提到「憧憬也可能成為擾亂內心平靜的要素 (p.94)」,說不定我就只是不敢大方承認我很喜歡學習和工作,才會以為無所事事的生活是我的憧憬,要是真的過上無所事事的生活,我反而會因為失去軸心而無所適從吧。或許工作成癮不需要被治療,而是需要被我承認和接受。

就像芭娜娜的生活作息是夜貓子的型態,她在看了提倡早睡早起的書籍後,不自覺也想調整成那樣的作息,但她很清楚知道有些事她就是不會做也做不到,因此有很多事她無法體會,接受這個事實也是人生課題之一。我想目前的我確實沒有辦法進行長時間的社交,也無法不追求適度的生產力。

只要明白世上有著形形色色的人,便能抱著『好了,我的位子就是這裡』的心態,坦然地邁向適合自己的道路。(p.111)

結語

《內在小孩快樂,你才快樂》不只揭露芭娜娜和愛綾的生命體驗,還有圍繞在她們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的片段故事,有些人為了配合環境色彩而塗上保護色,也有些人這麼做了以後選擇回歸本色,還有人只在特定情景才會暫時洗刷掉身上的厚重顏料。我在這些素未謀面的人物陪伴之下,開始一段以荷歐波諾波諾為基底的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並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動,真實的自己通常和理想的自己相互衝突,我擔心社交苦手又開口閉口談論工作的自己,會讓身邊的朋友對我產生「這個人讓我壓力好大」的印象,所以我選擇壓抑部分「喜歡工作、排斥社交」的性格,結果一度落入比工作還要緊繃的狀態 😅

「即使痛苦,也要正視真正的自己,減少自身的雜音,盡可能保有自己真實的樣貌,不斷成長。(p.135)」,我曾經病態的持續工作直到出現嚴重的身體警訊,有時也會用誇張荒謬的話來建構有趣的社交形象,現在我已經能在保持健康平衡的前提下投入工作、進行保守適量的社交活動。

最後我想以芭娜娜對「怎樣叫做活得自在」的回應,作為本篇文章的結尾:

「活得自在」和「輕鬆」是兩回事。如果說,人生必會遇到困境,那麼,我們只會遇到屬於自己的困境。我人生遇到的困境,想必和你遇到的不同,唯有充分吟味自己遇到的困境,才有辦法給予彼此建議。

反過來說,唯有在活出自己的過程中,充分經歷隨之而來的艱辛,才能了解自己與他人的「活得自在」是怎樣的情景。(p.210)

對於本文有任何建議、回饋、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也可以透過我的 Facebook 聯繫我 🙌🏻

--

--

Kathryn Wang

先好好過生活,才能好好做設計🌞 ig: @read_and_re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