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in app

Sign In

Write

Sign In

Kathryn Wang
Kathryn Wang

3.2K Followers

Home

About

Published in

iCHEF

·Aug 24, 2022

書時便當04:產品要能走得長遠,需具備系統迭代能力

當我們使用一個產品或服務,你能體會到的順暢、愉悅、驚喜等感受,都是「系統能力」長期積累的結果。例如 Spotify 讓你不用下載就可以即時聆聽音樂,就是採用了支撐大量資料串流的後端系統,並且從租用資料中心空間轉移到雲端平台上,提升效能和效率。 若你在 Spotify 點擊一首歌,你會確定點擊當下就有音樂進入你耳裡,這就是梁寧所說的「確定性」。服務提供了確定性就會讓使用者產生依賴,增加信任感和黏著度,此時再來談「效率」才能有效提升服務價值。 彼得・杜拉克:「最沒意義的事,就是努力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做根本不該做的事」 本文對應《梁寧・產品思維 30 講》範圍 ▪️ 13 怎樣用系統能力給人提供確定性 ▪️ 14 系統效率:小米的效率革命 ▪️ 15 系統世界觀:微信、米聊、陌陌 ▪️ 16 系統迭代:微信紅包的意外與刻意 ▪️ 17 系統生死線:獵豹和它的關鍵任務 確定性與效率是服務的本質 過去我一直秉持著「即使是 toB 產品也要追求美感」的信念,直到我走進一間獨立書店,因緣際會下和老闆聊起書店用的 POS 系統。老闆對他目前使用的 POS 讚不絕口,興奮地說功能非常強大,好想推薦給其他書店老闆。

Product

6 min read

書時便當04:產品要能走得長遠,需具備系統迭代能力
書時便當04:產品要能走得長遠,需具備系統迭代能力
Product

6 min read


Published in

iCHEF

·Jul 18, 2022

書時便當02:磨練同理心從理解基本情緒開始

我們常說「設計師要有同理心!」不過同理心的養成並不是聽聽他人的故事就能生長出來的,你必須理解故事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情緒。我們的行為決策很多時候是被細微的情緒所驅動,因此若你能掌握情緒,你就可能在產品中驅使使用者作出你希望他做或不做的事。 如果你看過電影《腦筋急轉彎》就會知道人有幾種基本情緒,而梁寧講解的就是兒童時期與生俱來的生物型情緒——愉悅、不爽、憤怒、恐懼。《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提到它們就像「三原色」,隨著個體發展,我們的情緒與反應都會越來越個人化,產生不同色調和色差。 本文對應《梁寧・產品思維 30 講》範圍 ▪️ 03 同理心訓練:怎樣理解愉悅與不爽 ▪️ 04 同理心訓練:怎樣理解憤怒與恐懼 ▪️ 05 同理心訓練:產品要順應用戶潛意識 ▪️ 06 認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 07 自我與自律,哪一種更貼近產品精神 把四種基本情緒作為度量衡 情緒到底對一個人有多大的影響力?梁寧說可以把人想像成手機,情緒就是如 iOS/Android 的底層系統、後天學習的知識技能是 App。一旦情緒崩潰,那些積累的知識技能也完全無法運作了。

Product

6 min read

書時便當02:磨練同理心從理解基本情緒開始
書時便當02:磨練同理心從理解基本情緒開始
Product

6 min read


Jun 28, 2022

《塑思考》比起職業,設計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

隨著工作時面對的情境越模糊、越複雜,我也投入不少時間思考「設計是什麼、設計師應該如何看待設計、為什麼設計之於社會很重要」,而非只著重於眼前的視覺表現。 很意外的,日本設計大師佐藤卓在《塑思考》回應了上述把我困住已久的問題,我也得以重新定義「設計」對我而言是什麼樣的存在。 文章架構 一、用設計解剖既有事物 二、為真實情境而設計 三、把自己當作黏土 一、用設計解剖既有事物 這本書並非限定設計師閱讀,它可以讓你在生活中植入設計思維,大至社會和文化議題、小至超市裡的食品。有想過看著一片地瓜乾就能想到全宇宙嗎? 地瓜乾的誕生,和萬事萬物息息相關,陽光、水、土壤、氧氣、生產技術、地瓜品種改良、產品管理、包裝、價格、脫氧材料、流通、能為人體補充哪些養分等。 佐藤卓將設計比喻為一把「手術刀」,剖開既有事物,重新檢視。 這樣的觀點同樣應用於他經手的樂天薄荷口香糖、明治好喝牛乳包裝設計。 延伸閱讀 👉🏻 打造經典的關鍵思考!日本設計大師佐藤卓,親解明治牛乳、LOTTE口香糖創作過程

Books

4 min read

《塑思考》比起職業,設計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
《塑思考》比起職業,設計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
Books

4 min read


Apr 26, 202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為破碎的自己改寫一套美好的人生劇本

在台中的邊譜書店,我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相遇了,它被安放在店門口,鮮橘色的書封攫住我的目光,看著封面上哀愁的蛤蟆先生,我很好奇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他會需要去看心理師、他和心理師談了什麼、他有獲得他期望的療癒跟改變嗎?我能從他們的對談中,找到我的療癒嗎? 我跟著書中的蛤蟆先生一起,和心理師蒼鷺進行了十次對談,步步逼近那個即將被揭露的「未知我」,同時承受強烈的自我質疑跟碰撞。就像每天早上起床照鏡子都看見不同面貌的自己,卻又必須接受這就是我現在的樣子。 諮商師和醫生不同,他無法直接給你解藥,讓你倚靠外在痊癒,你得經歷一段苦痛的內在探索,回應諮商師的精準提問,找到解藥的配方 💊 諮詢的過程是如此的不舒適,於是蒼鷺在一次蛤蟆暴怒時提醒道: 諮商過程中所引發的一些觀念,可能乍聽之下會覺得愚蠢、不合邏輯,甚至讓人害怕。但越是能幫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往往最可能引發激烈的抗拒。因為這些概念最可能威脅我們的心理平衡。這些觀念最有可能帶你走向深層的蛻變,而過程往往是痛苦的。(p.138)

Books

8 min read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為破碎的自己改寫一套美好的人生劇本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為破碎的自己改寫一套美好的人生劇本
Books

8 min read


Published in

iCHEF

·Apr 11, 2022

iCHEF 設計團隊如何推動近萬間餐廳的營運升級 🍽

在加入 iCHEF 以前,我曾經短暫的在美式漢堡店打工過半年,當時的老闆並沒有導入 POS 系統,從點餐、庫存管理到營收清點,都是人工執行,記得我和另一位夥伴需要快速連按計算機計算出總額,還得不時探頭往內用區確認是否還有空桌,就不提還要製餐、收桌和洗碗了,完全可以體會何謂「廚房如戰場」! 這段每天手忙腳亂的打工經驗,讓我了解到擁有一套好用的 POS …

Product

9 min read

iCHEF 設計團隊如何推動近萬間餐廳的營運升級 🍽
iCHEF 設計團隊如何推動近萬間餐廳的營運升級 🍽
Product

9 min read


Mar 28, 2022

《內在小孩快樂,你才快樂》即使痛苦也要學會面對真實的自己

身為產品設計師,時常需要執行質化訪談,不斷追問對方「為什麼」來釐清話語背後的行為脈絡,觀察對方所在的場域、表情和肢體動作,解讀他可能在意什麼,挖掘出內心的痛點和渴望。 即使我會這樣對待受訪者,最近卻似乎很少向內探索自己,直到上個月底不得不面對我一直在忽視的人生議題,才意識到我的逃避型交友模式、在感情裡的兒童姿態、工作成癮,成形原因都能回溯到——家庭結構。事件明朗的當下我好像隻才剛要破殼的小雞,準備重新認識我和世界的關係 🐣 在吉本芭娜娜和平良愛綾合著的《內在小孩快樂,你才快樂》裡,兩人透過對談為彼此的記憶進行「清理」,找尋並接受所謂真正的自己,芭娜娜認為這就是人之所以誕生的原因。「唯有那些想走在這條艱辛道路上的人,才會拿起這本書。有些事情即使艱難,也必須正面迎視。(p.131)」,直視真實的自己一點也不輕鬆,不過內心的雜質過濾後,確實變得比以往輕盈了。 我們可以先不用這麼急著分析人生問題的解答,有時候只要好好回應來自內在小孩的聲音,生活的輪廓也就逐漸變得飽滿。

閱讀

7 min read

《內在小孩快樂,你才快樂》即使痛苦也要學會面對真實的自己
《內在小孩快樂,你才快樂》即使痛苦也要學會面對真實的自己
閱讀

7 min read


Jan 28, 2022

《鎖腦行銷》原來所謂的理性,只是更強烈的感性?

去年在《最後抱他的人》看到作者摘錄唐諾的一段話:「下一本書,就藏在此時此刻你正念著的這本書裡頭。」,以我的經驗來說,下一本書不只藏在手上的書本裡,也可能隱身在正在學習的線上課程裡,我就是這樣認識《鎖腦行銷》這本書的。 當時在商業思維學院的數據化營運學程,看到老師提到讓不喜歡你的人也能喜歡上你的「富蘭克林效應」,循著關鍵字線索發現《鎖腦行銷》的書摘, …

閱讀

12 min read

《鎖腦行銷》原來所謂的理性,只是更強烈的感性?
《鎖腦行銷》原來所謂的理性,只是更強烈的感性?
閱讀

12 min read


Dec 20, 2021

《螢幕陷阱》當眼前處處是陷阱,我們還逃得了嗎?

如果你在現實場域掉進了陷阱,你一定會先發覺自己落入圈套,觀察情勢再採取下一步行動,但在螢幕世界裡,你幾乎不會感受到陷阱的存在,一切是這麼無痕又自然,甚至大部分時刻是自己跳進去的。 回過神來還不一定會發現自己深陷各類螢幕陷阱裡:因為提示過多,而忽略真正重要的訊息;或者受到中央視覺傾向影響,購買了自己其實沒那麼喜歡的商品;也可能只是瞥了一眼視覺吸引力高的網 …

閱讀

10 min read

《螢幕陷阱》當眼前處處是陷阱,我們還逃得了嗎?
《螢幕陷阱》當眼前處處是陷阱,我們還逃得了嗎?
閱讀

10 min read


Nov 21, 2021

《矽谷思維》一名普通的矽谷實習生,用五個思維做到頂尖工程師

有天晚上在博客來「商業理財」分類排行榜看到《矽谷思維》,我自然想說應該又是哪個聰明頂尖的矽谷神人寫的新書,為了驗證我的猜想,點進內頁看了作者的個人背景,原來是中國的軟體工程師,從在矽谷公司實習開始到成為一線工程師,將自己在矽谷形塑的思維、積累的經驗、觀察到的生態,寫成這本書。 看了目錄發現不只講產品,也提到「數據思維、創業思維、增長思維、成長思維」,涵 …

閱讀

12 min read

《矽谷思維》一名普通的矽谷實習生,用五個思維做到頂尖工程師
《矽谷思維》一名普通的矽谷實習生,用五個思維做到頂尖工程師
閱讀

12 min read


Oct 26, 2021

想要做好時間管理,就先不要管理你的時間 ⏰

看著草稿匣裡躺著一篇今年一月份擬稿、同樣也是談時間管理的文章,標題跟架構都有底了,但它一直被放置到現在才重新出土。不是因為拖延,而是當時我實行的時間管理系統有個缺陷,它雖然讓我生活的各個面向從擠成一團的毛球逐步織成還不錯看的編織品,可是我也發現到一旦把這些編織品擺在一起,就會少了相關聯的主題性,看不出脈絡。 直到七月份導入「子彈筆記」的框架概念後, …

時間管理

10 min read

想要做好時間管理,就先不要管理你的時間 ⏰
想要做好時間管理,就先不要管理你的時間 ⏰
時間管理

10 min read

Kathryn Wang

Kathryn Wang

3.2K Followers

先好好過生活,才能好好做設計🌞 ig: @read_and_reframe

Following
  • Darius Foroux

    Darius Foroux

  • Muzli

    Muzli

  • Yiru

    Yiru

  • Livia Yang

    Livia Yang

  • Daniel Lee

    Daniel Lee

See all (212)

Help

Status

Writers

Blog

Careers

Privacy

Terms

About

Text to spe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