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by 00nyrhtak

成就解鎖:完成第一次英文提案、找到疲憊倦怠感的解藥

Finished my first English design proposal last week!

Kathryn Wang
10 min readMay 24, 2020

--

最近要執行的 Web UI 專案為智能長者生活作息紀錄平台,剛好是自己很有興趣的主題,執案起來比平常還要更起勁(集亢奮激動於一身),連同事都說「我感受到你對專案前所未有的愛」。兩週前,上個專案步入收尾階段,開始準備這次的視覺風格設計提案,而難點在於客戶團隊中有外國人,提案需要以英文進行(抖)。

上次用英文報告是一年半前在趨勢實習結束後的心得發表,在那之後就再也沒說出超過 10 秒鐘的英文句子了,現在的生活環境裡沒有需要用到英文的場合,「聽說寫」能力都急速墜落,僅有閱讀能力因為偶爾會看些國外設計文章的關係還維持一定水準。

由於提案時要能夠精確向客戶表達設計的脈絡想法、畫面細節等,英文說寫勢必要在兩週內密集補強,才不會落入詞不達意的窘況,所幸會議是遠端 con-call,可以把順好的講稿列印下來對照著看,鬆了一大口氣。

會議在上週四 5/14 晚間九點(配合美國時區)順利結束,客戶很明確指出兩個風格裡分別喜歡的部份:色彩配置、資訊呈現、圖表應用⋯⋯,讓我們有清楚的調整方向。本篇文章整理出這兩週內我閱讀的英文設計好文們!

本文架構一、設定提案目標成果和步驟切割
二、選擇對提案合適有效的英文文章主題
三、消弭倦怠感:全新的刺激+主動的升級

一、設定提案目標成果和步驟切割

著手提案之前,先設定好這次提案預期達成的具體目標成果,把主要工時和心力放在核心事務上

  1. 瞭解客戶對於產品的風格想像,抓取設計關鍵字,建立雙方共識
  2. 兩個風格需在符合品牌調性和使用情境的前提下,具有明顯差異性
  3. 透過英文清楚傳達設計原則和視覺要點

會設定前兩個目標是因為上個專案年初的視覺提案踩了兩個坑。一是:沒有做足會前的溝通確認,雙方對於產品視覺想像的共識不一致,畫面中應用的元素並非客戶預期的樣貌,基於過往經驗的判斷失準了。二是:產品為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平台,在 Header/Sidebar/Content 的架構下,客戶認為兩款風格除顏色外,版型並無差異性。

當時的心情連帶被挖出了幾個坑洞,後來和主管一起製作視覺溝通文件,從色彩計畫(整體主視覺色彩分佈、應用邏輯,影響第一眼感受)和應用元素方向切入,用實際的參考圖聚焦客戶的偏好,作為後續的設計方針。版型則在 Content 的部分做變化,其中一款風格把和個人有關的重點資訊區塊獨立成一欄,兼顧易讀性的同時也不會讓版面看起來過於制式呆板。

調整後的視覺提案,客戶當場就在會議上作出果斷決策!走過這條漫長彎路後,我們在往後的提案前加入視覺溝通會議的流程,拉齊彼此的認知,不在初期做好功課,後期會浪費許多的時間來回彌補,要汗水還是更多汗水跟眼淚就看前期有沒有透過任何形式的溝通補足中間落差了。

在這次提案前發起了溝通會議,得到很多清晰回饋,前方不再是瀰漫大霧,感覺雙眼都明亮了起來 👀✨。客戶不希望平台過於生硬和過度專業科技感,偏好圓潤柔和的整體形象、減緩工作時沉重的心情,喜歡振奮人心的暖色系色彩。有了這些「路標」,我們可以減少繞路、找路的成本,更順利前行。

延伸閱讀 👉🏻找出客戶的設計需求(付費文章)

二、選擇對提案合適有效的英文文章主題

總共選了七篇和這次專案性質有正相關的文章來閱讀,目的是重新拾起失落已久的語感、練習發音(不求道地美式口音,只求重音下對位置)、紀錄可用在提案裡的句子和單字。

提案結束後,另外還有兩次英文 con-call 確認視覺風格定案,接收客戶問題到消化理解的過程沒有什麼大礙,不過拋出回答時還是會有點卡頓,但目前為止都還能依靠過往累積的字彙庫解決掉!

✦ Day 1|10 Usability Heuristics for User Interface Design

NN/g 自 1994 年發表至今依然最熱門的文章,作者 Jakob Nielsen 從 294 個易用性問題中歸納整理出來的十大易用性優化原則,UX 四神湯也有翻譯過中文版〈十項使用者體驗設計優化原則〉

✦ Day 2|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 (Usability Heuristic #1)

10 Usability Heuristics 的首要原則:在合理的時間透過合適的回饋、系統應該要隨時讓使用者知道現況為何,滿足使用者的可預期性和對產品的掌控 (People strive for predictability and control)。

藉此使用者可以根據現況,決定接下來要採取什麼行動才能達到目標、擁有對系統的掌握感,得到的資訊越全面具體、實際上發生的事越符合預期,使用者也會對產品產生更高的信賴。

✦ Day 3|Dashboards: Making Charts and Graphs Easier to Understand

Dashboard 在單個頁面裡集合了各個不同資料或數據,目標是讓使用者可以快速且正確地吸收重點資訊。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種類:

  • 操作型 (Operational Dashboard): 使用者需要根據當下的狀態立即做出相對應動作、執行需在特定時間效期內完成的任務 (carry out time-sensitive tasks)
  • 分析型 (Analytical Dashboard):使用者可以根據特定需求對資料做進一步的解讀、調查、研究分析

✦ Day 4|10 rules for better dashboard design

作者總結十個設計 dashboard 的建議,首先從定義 dashboard 的目的開始,目的不同、設計要特別注重的環節和目標也不一樣。滿有趣的一點是,作者認為 dashboard 要留到最後階段再設計,原因是 dashboard 是用來呈現整個平台關鍵資訊的總覽頁面,完成其他頁面以後再規劃 dashboard 會更適當。

✦ Day 5|3 Common Ways To Use Illustrations in UI Design

因為提案會運用到插畫,特地找一篇和插畫有關的文章,作者舉了幾個插畫在產品中可以發揮的效益:

  • 用生動活潑、簡單易懂的方式傳達複雜資訊或抽象概念 (Convey a complex idea, abstract concept, and context of a text more engagingly)
  • 當使用者完成特定目標時激起歡快的氛圍、在空值畫面或錯誤狀態下感到困惑時轉移焦慮的情緒(When users reached a goal, evoke a cheerful feeling. When users are confused by something, translate anxiety in a moment of delight.)
  • 建立使用者和產品間的情感連結,注入品牌個性、強化品牌印象 (Create an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user and the product. Communicate brand’s personality and build a strong brand recall.)
延伸閱讀 👉🏻2018 網頁設計流行趨勢:插畫的力量
產品設計裡的插畫應用:不只是可愛—要精打細算

✦ Day 6|Circling Ourselves: The Story Behind Asana’s Rebrand

Asana 長達一年之久的 Rebrand 過程,文中詳細講述 Asana 怎麼從品牌識別 (core identity) 的核心出發,定義出讓人可以聯想到 Asana 品牌個性和形象的屬性 (attributes),發展 logo, colors, illustration 等品牌要素 (brand elements)。

故事從多個使用者反應平台介面雜亂又單調開始,團隊意識到這並不是換個配色或字體就能解決的問題,決定拉回到 “Who are we trying to be?” 的品牌層次思考。

原先的介面無法傳達出 Asana 團隊的寬闊胸懷、敏捷思維、古怪獨特 (big hearts, sharp minds, quirky) 性格,品牌重塑後的 Asana 不只清晰明瞭、豐富多彩,也讓你專注於工作的同時,保有樂趣 (A place you can focus on your work, while remembering that work doesn’t need to be boring.)。

✦ Day 7|Finding Clarity and Energy

同樣也是 Asana Rebrand 的故事,偏向產品實際一步步漸進迭代的過程,每次更新都是一小部分的微調(加入置頂導航列、重新設計側邊欄、加入標題列⋯⋯),從釋出的更新裡蒐集到很多有用的使用者回饋,作為下一步調整的依據。

三、消弭倦怠感:全新的刺激+主動的升級

上個專案從去年 12 月底持續執行到 5 月底(UI 部分結束),很像一場精神體力耐久賽。前期在產出畫面之餘還能參與易用性測試,在觀察室同步紀錄使用者的操作路徑、疑惑和對產品的建議回饋,設計畫面時更能掌握應該被強調的重點動作和資訊,每週都很期待測試新進度。

走到後期開始意識到自己出現了煩躁感,因為專案性質是網頁的關係,每個畫面都需要檢查四個瀏覽器(Chrome, Safari, Firefox, 邪惡 IE)、三種尺寸(電腦、平板、手機)元件大小和間距是否跟設計稿一致、操作邏輯和文案是否正確、有沒有跑版⋯⋯等,每次檢查都像在掃落葉,掃完一批、另一批落葉又冒出來了。4 月底尤其嚴重,可能是生理期前的加乘作用,持續整整一週很明顯的疲累倦怠。

直到這次專案有了新的挑戰(英文溝通、多語系通用性、元件擴充彈性),又重新拾獲樂趣和動力。但不是每次都這麼剛好遇到合胃口的專案,如果在沒有新刺激的情況下,該如何持續感到有趣?讀了電腦玩物的〈工作愈忙愈要克服倦怠感,如何做重複的事依然保持動力〉這篇文章,有了些反思。

過去我太過倚賴任務本身的強度,把完成任務的成就感作為我執行的驅動力,但當我對這項任務的流程越來越熟悉,成就感也隨之低落

我一直處在被動接受挑戰的狀態,沒有主動嘗試升級強度,才會覺得自己只是在處理「量」的問題,而沒有「質」的提升。

「我們也常常誤以為對某件事倦怠,是因為這件事情不有趣」,上個專案裡真的覺得自己很像重複推著巨石的薛西弗斯,即使知道這個專案上線後即將提升數萬人的工作效率,還是很難忍受每天上班不斷重複著差不多的任務。

文章裡的建議是用「專業化」取代成就感帶給自己的反饋,也許是在流程上的優化、留意可以改進的細節、加入新的嘗試,所以倦怠感的來源其實在於重複的行為,而不是任務本身的性質。

碎念

最後聊聊近期生理上的困擾,腸胃狀態和睡眠品質都不是很理想,常常下腹悶痛、脹氣腹瀉,開始吃中藥調理,但還是有輕微腸躁現象。這兩個禮拜也密集做夢,每次都在夢裡過了兩三天(或是從夢裡醒來發現還是夢),導致越睡越累,起床還要花些時間跟現實接軌、跟夢境劃清界線。

明明精神沒有特別感受到壓力,身體卻在默默跟我抗議。目前打算嘗試運動(以往從來沒有成功培養過規律的運動習慣),正尋找合適的健身房和教練中,後續再來更新運動成效 👊🏻

對於本文有任何建議、回饋、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也可以透過我的 Facebook 聯繫我 🙌🏻

--

--

Kathryn Wang

先好好過生活,才能好好做設計🌞 ig: @read_and_re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