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作中瞭解自我:我是怎麼在迷航中來到果思宇宙
在果思設計工作一年半後的回顧紀錄
2020 邁入第三個月份,正好是在三年前的三月透過一場讀書會觸及到 UI/UX,晃著走著就到了現在,最最最慶幸的是還會想繼續往前。三月也是來到現任公司果思設計的第 15 個月,決定紀錄些還有印象的重要事件節點和小碎念,過一段時間再來回味、看看我的路程軌跡變化,應該滿有趣吧。目前心態上是沒有扭曲歪斜,但腸胃就不好說了(泣)。
本文架構一、尋覓第一份正職工作
二、關鍵戰役之果思面試
三、落地果思前的快閃五天
四、正式加入果思宇宙
五、果思宇宙對我的吸引力
一、尋覓第一份正職工作
💖幫助我準備面試的實用文章:・fourdesire|應徵指南
・涂設計|設計業求職技巧分享
找第一份正職工作時,只有鎖定職務內容而非產業,只要職缺描述不至於太離奇、公司網站看起來專業體面、工作地點在合理通勤範圍,都丟了作品集應徵。面試過金融業、電商平台、新創公司、接案公司、大公司,最後在兩個 offer 之間抉擇——果思和 ◯◯,容我將後者打碼匿名。
基於我是個很重「非理性感覺」的人,如果面試過程中讓我感覺有說不上來的不契合,我就選擇婉拒,不帶一絲可惜或猶豫(好啦其實很怕餓死)。跟果思面試前先到了一間大企業 ◯◯,談話算是順利愉快,除了在最後的提問時間對方回答不太嚴謹外,整體我認為有達到「就是你了!」的感覺門檻。
二、關鍵戰役之果思面試
鏡頭轉回到果思,它是我在 104 上偶然看到的接案公司,看中它的成員規模即使不大,還是很難得的把職務劃分為 UX 和 UI。用兩個詞總結面試當天走出果思的感受:震撼與感動。
參與面試的成員有:老闆、UX/UI 設計師各一(現在都蛻變成部門主管),他們針對作品集提出的問題,都是我在設計過程中沒有多加留意或深入思考的地方,這些問題也映照出他們對面試者的用心、仔細又全面的行事風格。
其中一個作品是 RWD 專案,敘述時我提到「礙於 RWD 技術,有些地方不能做到像APP 一樣。」接著開始接收到一連串問句「可以舉出具體例子嗎?」「有哪裡針對手機裝置做優化?」「怎麼決定這個頁面要有這些功能?」「有沒有做後續的追蹤或數據分析?」當下很慌亂,老闆甚至還說「妳說了很多,可是沒有回答到我的問題耶」
走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想果思跳脫於其他公司的關鍵差異點,只有果思是在我請教「對作品集還有什麼回饋跟建議嗎?」之後沒有回答「不錯啊,沒什麼意見」而是透過不同角度的問題讓我看見作品的盲點。
當時很糾結,進來果思絕對不輕鬆,104 上的描述就直接告訴你「我們身處的產業並沒有想像中有趣,不但執行過程壓力很大,也不乏痛苦之處」,但一定會有實質成長。面試結束兩個小時後,意外收到 UX 設計師用私人帳號主動發給我的信,針對我面試時的提問「如何獲得比較完整的專案經驗?」延伸補述她的個人經驗。
只要下去做了,過程努力學習,就會累積經驗。就像面試時老闆說的:在岸邊是學不會游泳的,下水才有機會懂得如何游泳 🏊🏻♀️
十天後收到錄取通知(不是生硬的模板信!)老闆點出我的個人特質,提到雖然職務內容主要是 UI 設計,但他說「我不覺得妳適合只安份坐在座位上畫圖的工作」也會讓我負責直接和客戶溝通、進行提案,剛好是我想琢磨的技能。結果⋯⋯因為現實因素,我婉拒果思轉向加入 ◯◯。
三、落地果思前的快閃五天
◯◯ 是一間位置偏遠的大企業,從我入職到離職只有五天的時間,幾個原因讓我想逃離這個環境:最基本的 Sketch 軟體並非使用正版、不太積極的工作態度、同事間輕浮的話題內容,總之很擔心自己再待下去會被消耗掏空。
跟主管提離職時,我永遠記得他說的這句話「就算妳這一年做的東西都跟賽一樣 💩,出去還是會有人要妳,因為妳有 ◯◯ 的經歷」我才不想浪費時間做出賽一般的產品,我想用心對待每個產出啊!
還好沒有陷入沉沒成本謬誤(想著我都花時間準備面試也順利錄取了)果斷選擇在損失還很小的時候速速離開。
離職的決定告訴了幾個朋友,有些在 ◯◯ 工作過的友人也分享他們受過的騷擾和普遍怠慢的部門風氣,爸媽也都支持我離開(我爸年輕時也在 ◯◯ 待過一個月,聽到我離職還說「哇,妳破我的紀錄了欸」)。
我當然知道它的品牌聲量不小,有這個經驗多少會為履歷增色,但背後真相是什麼,只有在其中的人最清楚。用可能單薄平面的一年換取外在標籤,我認為不值得。
四、正式加入果思宇宙
離職後收到果思老闆的二度邀請信「嗨,聽說妳秒離職了,有沒有興趣加入我們?」原來是一位友人認識果思的 UI 設計師,消息層層傳遞到老闆耳裡。面對再次邀請太受寵若驚,但我很不安份又跑去面試另一個實習計畫,等待對方答覆時,認真想一下我應該要專注在正職工作,婉拒了實習機會,終於在迷航中正式成為果思宇宙的設計師。
賈伯斯著名的點連成線理論「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在果思裡完全映證。面試我的 UI 設計師就是文章開頭我提到的讀書會客座講師,過去僅有一面之緣(現在一週見五天),很扯的是面試當下我們都沒認出對方,前後串連的感覺真的很玄,太奇妙了。
沒想到光是寫出加入果思宇宙前的路途就用了近半篇文章的篇幅,15 個月有過煎熬難耐,在靈肉崩潰的邊緣,每天都想著要去賣東山鴨頭,也有大家一起發想點子後,突破以往的興奮滿足感。看了詹記火鍋的專訪文章,才意識到為什麼我會繼續待在不輕鬆的果思:
五、果思宇宙對我的吸引力
最後以這 15 個月對果思宇宙的觀測作為總結,未來要找工作也會以這四個要點為標準。
① 真實可用的理念 💡
Behance 的共同創辦人 Scott Belsky 說過 “It’s not about ideas. It’s about making ideas happen.” 我們在專案前期的需求討論就會考量技術限制和時程合理性,確保每個提出的方案滿足客戶業務目標、符合現有市場趨勢、解決使用者的痛點外,還能被實際執行,這才是我們認可的「價值」,否則就淪為空洞的想像。
產品也不只求「順利上線」而已,更要「準時上線」。就像有些孕婦會算好孩子的出生年月份,大部分的客戶都會想在特定時日前看到產品誕生,可能是在國際記者發表會前、原先舊服務準備終止前,錯過某些時段後,意義也連帶喪失了。「做正確的事情、讓正確的事情在正確的時間點發生」這就是果思的核心目標。
② 互助互利的文化 💜
常常可以看到果思的設計師們在公司裡各種走動。UX 在功能規劃階段時,就會請益工程部門:開發可行性、需要多少工時,若超出預期工時,有沒有能達到同樣目的的替代方案?
UI 也會反覆跟 UX 確認畫面的目的(使用者在頁面的主要操作情境)、資訊權重(需要特別強調或弱化的部分)、字串的極大值⋯⋯等。密集的跨部門溝通就是為了讓產品更縝密地被建構。
PM 不是只催催你該交付工作進度就回位子上埋首做事了,印象很深的是有次客戶提出一個需求變更,我還在苦惱如何不影響現有頁面架構太多時,PM 在旁邊一起發想,提出了俐落的方案,專案時程不會被延宕、UX/UI 的改動幅度在合理範圍內,傑出的一手!
部門內的每個成員都清楚彼此的強項,專案執行時就能借助對方的優勢。以 UI 部門來說,身為精靈族🧝♂️的主管小鐵擅長遊戲化介面、遇到棘手處境時和客戶的應對、在我們卡關時給予亮眼提點;U質好夥伴葛瑞絲有炫目的動態技能、能駕馭多元走向的風格;得力助手幫幫大幅減低部門工作負擔,學習意願很強烈、經過半年實習試煉後,也會提出多個方案共同討論。
在果思沒有勾心鬥角的職場 Drama,大家把心思和氣力放在讓手上的產品有更臻完善的呈現,把在每個專案裡汲取到的經驗轉化為再優化的能量。
③ 持續變強的團隊 👊🏻
元旦隔天,我們離開辦公室,在宅jài風格生活舉辦年度聚會,檢視 2019 的專案執行狀況還有每個成員的表現,感受專案質量的提升和大家的成長。
提案視同作戰!經歷 14 次提案、取得其中 11 個專案,我們不受限於以往一貫的簡報框架,而是試著透過動態演示、故事情境取代艱澀生硬的設計理論和手法,讓會議場上的每個人都能更有效吸收我們想傳達的訊息、以及規劃落實後可以得到的效益。
UX/UI 部門也在 2019 下半年的每週五早上,在會議室裡進行燒腦內訓 🧠
- 強化簡報能力:如何抓取重點並清楚破題;藉由五大要素(概述+痛點+目標+執行+效益)讓聽眾完整瞭解前因後果;練習語調表達,利用強調與停頓讓聽眾更容易吸收重點;在簡報中引用實例、導入數據,透過吸睛記憶點引起聽眾的共鳴;從行為心理學看客戶的反應,掌握局勢。
- 基礎程式知識:從「事件構成、邏輯判斷、資料串接、效能優化」瞭解在產品背後的運作原理。
- 三次 mini 黑客松:主題涉及「動漫影音 APP、官網改版、TABATA 計時器」,練習規劃分工、訂定時程,每次結束都要有簡報介紹產出(應用前幾週所學的技巧)腎上腺素大飆升。
我們在果思裡不斷經歷創造、破壞、重組的日常輪迴,有了這些波動,才有機會體驗自身的能量變化、看見團隊的階段進化。
④ 強度足夠的專案 🎯
有些讀者可能聽說過泰國、緬甸的「長頸族」,女孩從小就要在四肢和脖子戴上一公斤重的銅圈,10 歲開始每年要多加一個,直到 25 歲為止,銅圈的重量會壓迫鎖骨讓脖子伸長。每個在果思經歷過的專案就好像銅圈,對當時的我來說有一定的份量,剛戴上去時不太適應,需要調整自己不太穩定的身心狀態和銅圈良好共處,才能再往上疊加下一個更重的銅圈。
這些專案也像是不同個性跟特色的孩子,有「企業規模、產業類別、載體(App/Web)、目標族群」等差異,即便生產孩子們的漫漫過程帶有不少正負情緒雜燴(焦慮、緊張、興奮、滿足),但在孩子長大後,回頭看當初的它還在胚胎階段,到可以面對市場考驗,還是會很感動!
導演盧建彰在訪談裡提到:「Work 這個字,不但代表工作,也代表作品,如果我們把工作看成是作品,我們一定會為它感到驕傲、感到光榮,我們不但會喜歡它,還會想要把它跟朋友分享。」主管小鐵也強調要真誠地愛自己的產出(前提是有經過多方討論和驗證),注入愛在每個像素裡,畢竟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的設計,又有什麼理由讓客戶也要認同你?
結語
在果思的 15 個月(有時會感覺時空扭曲,進入精神時光屋,體感時間約 1.2 倍),除了增強「提案簡報、介面設計、動態原型、客戶溝通」等技能面,也在創作的過程中更瞭解自我:面對棘手任務的茫然,要怎麼安撫好自己的情緒?在快節奏的壓力下,要透過什麼方式有效喘息放鬆?我目前的能力圈界線到哪裡,會想要往哪個方向拉伸?
現階段我的解法是這樣:意識到思緒開始糾纏的時候,不要再強逼自己,先釐清可能的問題點,適時跟團隊成員說明現況、獲得協助,大多時候是經驗和能力的關係,走錯了方向、下錯了決策,好像在密室逃脫裡緊抓著道具不放,結果夥伴給予關鍵提示後,才知道手上拿的只是毫無反應的佈景物件。在成功出逃後,一定要分析這次做得不好的地方、後續的處理方式、往後該如何避免。
休息的方法還在實驗中,有好長一段時間下班後就回家洗澡攤在床上,看些影集耍懶,偶爾跟朋友約吃飯、看電影,自己到東門跟中山一帶逛逛,找人按摩放鬆筋骨,不過長期下來還是有種疲乏感。
最近看到〈高強度休閒幫助恢復高強度工作動力〉的概念,我發現過去的「普通休閒」就只是當下的注意力從工作上被轉移,很難從中取得成就感、新技能、新想法,透過較高強度的「深戲」可以進到專注投入的狀態,享受精神上的刺激。寫作對我就是種深戲,需要靜心好好整頓想法,輸出成文字型態,跟純輸入的閱讀模式很不一樣,而前段日子腦子阻塞不通,灌入過多雜訊,這篇文章的每個段落其實都寫得相當吃力(嘆)⋯⋯梳開打結的頭髮總要花些力氣吧!
最後分享當初決定以設計作為正職時,牢記在心的原則:
千萬別讓自己變成一個辛勤工作的設計工人。設計是一門「進出」相當頻繁的行業。做設計的時候是一直不斷把自己內在「掏出」的狀態,如果說你心裡面「裝進」的生活體驗,設計知識不夠足夠的話,很容易就會耗竭,變成行尸走肉的狀態。——〈當生活只剩下做設計與睡覺,設計一定做不好〉
期望自己接下來也能飽滿地過生活,補足燃料、繼續在設計軌道航行。
👉🏻延伸推薦,強者我同事的兩篇好文:・我在 Agency 第一年的大小故事
・99% 設計提案心法
對於本文有任何建議、回饋、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也可以透過我的 Facebook 聯繫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