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漫步 Type Hunters》觀影筆記
和 8 位字體獵人從字體設計認識 6 座城市
受到 Justfont 影響,這兩年走在街上開始會反射性地注意招牌字體的選用,偶爾還會低頭默默觀察臺北道路人孔蓋上「污水」的「污」字是哪種寫法,到台中宮原眼科不是為了吃冰,是為了王水河圓體。對字體說不上是狂熱、也不能說是癡迷,更無法被稱作為專業,但僅僅具備粗淺的基礎知識,日常就多了這些小小驚喜和樂趣。
最近在 Giloo(台灣紀實影音串流平台)上發現《字型漫步 Type Hunters》這部 2016 年的紀錄片,片長短短 45 分鐘、和 8 位「字體獵人」一起在他們生活的 6 座城市與字體展開深度對話,此文記錄個人最喜愛的重點片段。
字體獵人1. Jean Francois Porchez 🇫🇷
2. Erik Spiekermann 🇩🇪
3. Laura Meseguer 🇪🇸
4. Etienne Aubert Bonn 🇨🇦
5. Tabas 🇫🇷
6. David Poullard 🇫🇷
7. Nadine Chahine 🇬🇧
8. Bas Jacobs 🇳🇱
1. Jean Francois Porchez 🇫🇷
第一位登場的獵字者是來自法國巴黎的 Jean Francois Porchez,於 1994 年為Le Monde 報紙設計一套同名字型 “Le Monde”,即使在小字級的情況下閱讀仍保有流暢性。影片裡他騎著摩托車(一直左看右看真的很危險啊)、帶著相機,用快門捕捉街道上形形色色的字體,吸收隱藏背後的文化資產、找尋創作新字型的關鍵。
來到一塊運用裝飾藝術 (Art Deco) 字型的體育館 Gymnase Municipal
標示牌旁,Jean 開始分析字母比例構成:A 的橫槓特別低、P 的弧線很大方且和 C 相呼應、看看 S 那優雅延展的弧度,他說「來這裡運動的人真的很幸運」。
而後來到女神遊樂廳 Folies Bergere
大門前,華麗的金色招牌字體曲線具有強烈粗細對比,更有活潑歡快的慶典氣氛。
「巴黎的字體蘊含著時尚與魅力」,優雅氣質不只體現在奢華精品的商標,也能在隨處可見的麵包店招牌,一窺立體浮雕字體隨光線照射下的變化。
延伸閱讀 👉🏻1920 的自由與叛逆 ─ 簡約華麗的字體設計
2. Erik Spiekermann 🇩🇪
第二位獵字者是年屆 70 的德國爺爺 Erik Spiekermann,1990 年發行 “ITC Officina” ,原本只打算用於商業業務文件,沒想到它的高度易辨性和機能性使其影響力跨出辦公室,延伸至雜誌和廣告運用,原先的兩種字重陸續增加為五種。
1991 年,意圖取代「千篇一律的預設值」Helvetica 的 “FF Meta” 誕生了(與 Erik 於 1979 年創立的 Meta Design 同名),「它的出現打破了無襯線字體那種冷峻機械的美學理論,而把更多襯線字體和人文主義字體的傳統帶入無襯線字體中」。
延伸閱讀 👉🏻紀錄片:設計三部曲(一)《Helvetica》、FF META字體-現代經典主義
旁白用幾秒的時間簡短帶過經典代表作後,鏡頭轉向柏林地鐵,由 Erik 本人向我們介紹「刻板印象」的德國字體——德文尖角體 (Fraktur),納粹時代常被用於文宣品,字體骨架像軍人一樣直立硬挺,和巴黎浪漫的字體調性比起來冷酷許多。
德國柏林地鐵系統混合各個時代的痕跡、融合不同政體風格,從普魯士王國 (1871~1918)、威瑪共和國 (1918~1933)、納粹德國 (1933~1945)、東西德時期 (1945~1990),到現在的德意志共和國 (1990~),各個車站月台都留有歷史的特徵。
延伸閱讀 👉🏻採訪 Erik Spiekermann:當代字體排印與設計
3. Laura Meseguer 🇪🇸
Laura Meseguer 來自加泰隆尼亞,她設計的 “Rumba” 字型被視為個性字型的開河,她也在 Instagram 蒐集了各種特色鮮明的街道招牌,每個字體都有自己豐富的表情。
Laura 被一家 60 年代風格的文具店招牌吸引,店主為了合乎街道(有夜店、餐館、音樂表演)熱鬧的風格,選擇手繪字體,字母好像在跳舞玩耍,火紅的顏色注入滿滿生命力。這個月也在臉書上看到路易莎配合北投老街風貌的特別設計,小心不把舊商號被新招牌給覆蓋,而是保留老厝原味。
走到街角雜貨店 Bodegas Mallorqui
,手寫招牌的筆畫力道展現出巴塞隆納的單純直接和精力旺盛,一種極力想要表現自己的慾望,卻又不刻意做作;名叫「友情」的酒吧 Bar L'amistat
,大氣誇張的字體型態向你散發熱情的訊息;木材行 Venta de Maderas
用整扇門面搭配上方文字創造出視覺衝擊。
4. Etienne Aubert Bonn 🇨🇦
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 Etienne Aubert Bonn 和友人 Alexandre Saumier Demers 共同創立字體設計公司 Coppers and Brasses,代表作是受到因紐特語 (Inuktitut) 啟發而設計的 “Nurraq”,以及靈感來自藍領階級的 “Canal”。
Estienne 帶我們前往蒙特婁工業區,這裡的建築體積龐大,多用紅磚建造。酒廠煙囪不用白色油漆描繪文字,而是用白色磚塊在暗紅磚塊上拼寫出 MOLSON
,磚塊的排列讓字母 O 的形狀接近八角形、L 的筆畫好像脊椎。
為了能在紅磚上達到高對比的效果,字體通常會選用白色,或者也有另一種做法,那就是在紅磚上先漆上一層黑色,再將白色文字繪製上去,下圖中間的 Cork Factory
就是這樣處理,雖然已有部分褪色,但還是能閱讀。
麵粉公司 Farine Five Roses
的招牌有 12 英尺高(約等於 3.6 公尺),由於它的高能見度,對市民有了「家」的意義,Estienne 說這是個重要的符號,「它的字母設計不只吸引專家,也吸引一般大眾。」
5. Tabas 🇫🇷
和前面 4 位獵字者不同的是,Tabas 沒有自己設計過一套字型,他是插畫家和畫家,以前是塗鴉藝術家。法國馬賽 (Marseille) 任由街頭塗鴉自然發展,牆面、大門、甚至樓梯都是畫布,塗鴉者先後在城市留下簽名印記,一層又一層堆疊後,變成一團難以解讀的亂碼。
簽名塗鴉者的目標是「擴張領土」,留存得越久越好,塗鴉範圍也開始離開路面爬升至接近屋頂的牆面,一個字母可能比一個人還要高,創作者用長桿滾筒刷出粗厚筆畫。Tabas 稱他們為「極限挑戰者」,攀爬上屋頂相當危險還是違法行為,因此他們的手腳必需要很快。
最後 Tabas 和攝影師一起搭上摩天輪俯瞰馬賽,「我們需要拿出一份態度,以整體的眼光看待城市,這給我們一個機會觀看特別的作品。」
6. David Poullard 🇫🇷
比起電腦字型,David 認為日常生活的字體還要更精彩,巴黎地鐵站 Liege
的站牌以磁磚組成,除了 É 的重音符號是三角形、G 的圓弧轉角,字母幾乎都呈直角。
站名必須符合有限空間、受限在特定範圍內,若像 Miche-Ange-Molitor
站名過長就要縮減字母寬度,或者像 Montparnasse Bienvenue
拆分成兩行。
David 說這些字體不像大品牌帶有刻意推銷的意味,並不顯眼也沒有特別的裝飾,觸動身為市民而非消費者的他。
7. Nadine Chahine 🇬🇧
出身黎巴嫩的字體設計師 Nadine Chahine 設計了阿拉伯語的無襯線字型 “Neue Helvetica Arabic” Helvetica 是瑞士設計師 Max Miedinger 於 1957 年設計的傳奇字型,為現代主義字型的代表
和 “Frutiger Arabic” Frutiger 是瑞士設計師 Adrian Frutiger 為法國戴高樂機場設計的標準字型,於 1975 年正式使用
。
Nadine 現在擔任倫敦 Monotype 的阿拉伯字體設計師,在倫敦街上可以看到受新藝術運動 (Art Nouveou) 影響、充滿波形流動線條的字體,也有矮胖 (Chunky) 的粗厚字體,還有羅馬體 (Roman Type)。
Nadine 比喻倫敦好像一個客廳中有各種風格的傢俱,但都可以構成一個溫暖的空間,感覺仍是一個整體。剛到倫敦時,最吸引 Nadine 的是酒吧招牌的設計。
福爾摩斯迷必去的 Sherlock Holmes Bar
招牌 R、H、L 筆畫和故事情節一樣曲折;倫敦最古老的酒吧之一 Ye Olde Cheshire Cheese
招牌使用了 “Windsor” 這款字型,字母 h 的兩隻「腳」稍稍分開,好像在暗示來往人群「把你的腳踏進來吧,當自己家」(酒吧 Pub 其實就是公共住宅 Public House 簡稱);Fox and Anchor
集英國流行的建築樣式於一成:金色字體、大寫字母、圖像裝飾。
8. Bas Jacobs 🇳🇱
荷蘭字體設計師 Bas Jacobs 和德國朋友 Akiem Helmling、芬蘭朋友 Sami Kortemäki 一同在 1999 年創立跨國設計工作室 Underware,創作一系列創新且有搶眼動態張力的字型,可以 follow 他們的 Instagram 看更多作品。
走在阿姆斯特丹的橋樑上,可以看到它們的名字,因為和橋樑一起被建造,看起來更有工程感,Bas 說如果你想表示某個物品來自阿姆斯特丹,用這個最具城市代表性的橋樑字體就對了。
Bas 來到一棟典型的「阿姆斯特丹學派」(Amsterdamse School) 建築(特點是磚砌結構,具有圓形或有機外觀),上方的招牌字體 De Dageraad
以磚塊排列呈現,由材料本身的特性決定字體的樣貌。
Bas 看著一塊門牌號碼上較為圓潤的 2 和方正的 8,它們之間看起來沒有太大的關聯性,通常創作字體時,如果改變其中一個字母的筆畫規則和形狀,其他所有字母也會跟著改變,Bas 羨慕這種不受限制的設計,「他們的心靈是自由的,想做什麼就做。」
另一棟建築的立體門牌號碼跳脫阿姆斯特丹學派風格,2 和 5 結合了圓形和矩形,有股奇妙張力,即使對司機或郵差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但從詩意的角度來看,這是神秘的謎團。
後記
文字不只有乘載資訊的功能,也能從字體設計認識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性格,這部紀錄片最難得的是,影片裡介紹的建築多半不是著名景點,而是很難從 Google 搜尋得到的、只有當地住民才會經過的商店或住宅,8 位設計師也不只表面切入解讀字體的視覺特徵,還另外補充城市過往故事,也許自己缺少的不是什麼高超的軟體技巧,而是對生長環境深刻的瞭解。
延伸閱讀 👉🏻城市的文化密語:從《字型漫步》衍生的聯想
對於本文有任何建議、回饋、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也可以透過我的 Facebook 聯繫我 🙌🏻